廣州日報:清理1.3萬項證明,將釋放多少能量?

夏振彬

2019年05月16日08:57  來源:廣州日報
 
原標題:清理1.3萬項證明,將釋放多少能量?

“奇葩證明”正被趕出人們的生活,原來的單身證明、無犯罪記錄證明、死亡證明等已在“證明序列”內消失。日前,在國新辦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,司法部有關負責人介紹,截至2019年4月底,各地區(qū)、各部門共取消證明事項13000多項。

13000多項,這一數字可以用“驚人”來形容?紤]到一項證明就可能讓辦事企業(yè)和群眾來回跑、被折騰,清理13000多項證明將釋放多大的能量?從“用戶”的反饋來看,所需材料少了,辦事快了,獲得感實實在在,滿意度水漲船高。證明事項清理,是轉變政府職能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的重要舉措,是回應群眾期待的必然需要——告別13000多項證明,可謂成效卓著,值得點贊。

民之所望,政之所向。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要求,持續(xù)開展“減證便民”改革行動,特別強調“不能讓繁瑣證明來回折騰企業(yè)和群眾”。所以,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,能否更進一步?如何繼續(xù)“減”、怎么更便民?

一方面,繼續(xù)優(yōu)化存量。13000多項證明事項已取消,可喜可賀,但這并不意味著已經大功告成,可以鳴金收兵。以下問題,必須考慮。其一,是否還有死角、有盲區(qū)?對此,辦事群眾體會最深刻,也最有發(fā)言權。繼續(xù)用好“群眾批評——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(jiān)督平臺”,鼓勵群眾評判投訴,耐心清理“邊邊角角”,至關重要。其二,是否存有“后遺癥”?一些證明事項之所以“煩人”,在于要跟多個部門打交道。比如要A部門開證明,必須出具B部門的證明,如果B部門該證明已取消,怎么辦?清理證明事項,要防止“斷鏈”問題,以一盤棋思維對每一個事項權衡考量,加強不同系統(tǒng)的信息共享。其三,是否還有“減”的空間?從各地嘗試來看,一些事項已推行備案制、“告知承諾制”等嘗試,通過事中事后監(jiān)管從源頭上跟證明事項說再見。這也提醒我們,清理證明事項并不只是做減法,更需要管理、監(jiān)管思路的新探索。

另一方面,狠抓服務配套!皽p證”是為了便民,其最終成效要體現在提升服務水平、方便辦事群眾上。在這方面,要持續(xù)在技術上挖潛力。比如一些部門通過運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技術,實現“零跑腿、零排隊、不見面、全自動”的“秒批”,即是一例。此外,要主動做服務增量。舉例而言,在窗口單位辦理相關事項,最常見也最麻煩的問題就是材料沒帶齊,或不符合規(guī)范。一旦如此,只能“先行告退”、下次再來。尤其當前,很多服務一窗式辦理,這意味著原本要去不同部門辦理的事項“集合”到了一起,提供專業(yè)、精準的指導,很有必要。對此,有地方嘗試“微信+審批”模式,讓服務人員上線微信平臺,一對一做好市民的小助手——立足實際,持續(xù)優(yōu)化作風,主動服務,取得良好效果。

利民之事,絲發(fā)必興。期待“減證便民”改革持續(xù)向縱深推進,跑出便民加速度。

(責編:段星宇、王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