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日報:炒鞋的浮躁心態(tài)要不得

王梓佩

2019年10月15日08:14  來源:南方日報
 
原標題:炒鞋的浮躁心態(tài)要不得

虎撲上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:小伙把家里給的100萬元買房首付用來買鞋,一年之后轉(zhuǎn)手凈賺400萬,直接全款買房。今年以來,不少人受到類似故事的激勵,加入炒鞋隊伍。

炒鞋,即投資者通過低價收購,高價賣出而獲得利益的行為。炒作對象,主要指一些慈善拍賣、球星聯(lián)名的限量發(fā)行的球鞋。它們之所以能炒得起來,從根本上是因為逐漸脫離了使用價值,轉(zhuǎn)變成一種符號性的商品,成了身份、消費能力的一種象征。

“老年人炒股,中年人炒幣,年輕人炒鞋!彪S著炒鞋越來越火,形形色色的人都想在這其中分一杯羹,以至于發(fā)展出了完備的二級市場。比如,現(xiàn)在有平臺就逐漸發(fā)展成了類似證券交易平臺的形式,有K線圖、分時圖,還有大盤指數(shù)和龍虎榜。

買鞋的人不穿鞋,只是為了將鞋轉(zhuǎn)手——這種交易市場是值得警惕的,因為整個過程中,炒鞋者只能看到球鞋的圖片,被買賣的只是球鞋的“概念”。一些“大V”辦班教人如何炒鞋、不少“托”以提供內(nèi)部信息為名騙錢,就展示了這種復雜性。

跟風炒鞋的“散戶”關注“凈賺400萬”的同時,不知道有沒有想過,當這些球鞋曾經(jīng)的消費群體無力支付被炒到天價的球鞋,誰會為自己手上的天價鞋買單?有沒有想過,鞋商推出越來越多的“限量版”,會不會讓“限量”變得不限量、不值錢?

在這個過程中,無論是為穿而買鞋的人,還是為炒而買鞋的人,其實都是哄抬鞋價的受害者,前者越來越難買到心儀的球鞋,后者不僅耗費時間,還容易成為“接盤俠”。復盤整個造富神話,除了滿足少部分的“先驅(qū)者”,對整個社會有什么好處呢?

規(guī)范的市場秩序不能只靠政府管理,隨著鞋價逐漸回落,“鞋穿不炒”逐漸成為普遍認知。在此,奉勸那些炒鞋者們,是時候長點心了,被反復割韭菜的,往往就是自以為不會被割韭菜的人。同樣的,在炒鞋的江湖里,沒有人是一直的贏家。

(責編:段星宇、董曉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