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日報:杜絕“熊孩子”更該從家長抓起

子長

2019年08月06日08:40  來源:南方日報
 
原標題:杜絕“熊孩子”更該從家長抓起

“工作人員管得多啊,不給吃東西,又不給孩子跑啊!薄安蛔尯⒆咏夥盘煨詥,碰恐龍又怎么了,觀眾不是上帝么?”廣東省博物館在其官微上公開的如此一段參觀留言,日前在網(wǎng)絡上掀起熱議。不出意外,眾多跟帖評論網(wǎng)友不但一邊倒地支持館方倡議的“博物館禮儀,從娃娃抓起”,還有人建議館方建立黑名單制度,“對這些熊家長熊孩子永久禁止進館”。

由于留言并不是實名制,所以無從得知發(fā)出這樣抱怨的到底是家長還是孩子。不過,相信廣東省博物館將這條留言“曬”的初衷也更多是對事不對人,畢竟正如新聞中所提到的——“天下博物館苦于不文明參觀久矣”。查閱一下相關報道,一定程度上說如果博物館里只是存在吵吵嚷嚷、吃東西的不文明行為,簡直算是“幸運”的。上個月29日,武漢自然博物館就曾在官微上吐槽:約400元一只的蝴蝶標本,被小朋友們破壞掉玻璃展盒、撕扯掉翅膀。更早之前還有報道提到,在國家博物館,因為有家長帶著孩子一邊吃東西,一邊用手觸摸展柜,以致保潔員只能不停地擦拭,才能保證其他觀眾的觀賞效果,“記不清多少次”。

博物館是征集、保藏、陳列和研究自然歷史標本和人類物質、精神文化珍品,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公益性研究和教育機構。特別是因其公益性,往往會最大限度地向公眾無差別地開放。然而,這種“無差別”并不等于“無約束”或者說“無限制”,遵守“禁止亂扔垃圾”“禁止大聲喧嘩跑鬧”“不觸碰文物”“拍照或攝影時禁止使用閃光燈”等最基本的參觀要求,既是保證良好的參觀秩序、呵護展品的客觀要求,更體現(xiàn)著參觀者最起碼的個人修養(yǎng)和公德意識,F(xiàn)實中,雖然每逢寒暑假總有很多家長喜歡帶孩子到博物館,但首先應該謹記的是,參觀的目的是為了開闊眼界和增長知識,博物館從來都不是消暑或者哄孩子打發(fā)時間的游樂場。

破解博物館內亂寫亂畫,為游客提供更人性化的參觀體驗,有專家提出了“宜疏不宜堵”“不止要強調人們禁止做的事,更要試著為觀眾指明可以做的事”等建議。比如,專門設置一些手寫墻、互動體驗區(qū)供參觀者互動表達。站在讓“文化、文物活起來”,拉近文化、文物與公眾距離的角度,這的確是博物館管理者要不斷努力和完善的方向。需要區(qū)分的是,在督促、引導參觀者遵守基本禮儀方面,恐怕依然離不開適度的剛性約束。之前有報道提到,北京天文館設置的一面隕石隕落的大鼓,原本設計可以敲擊10萬次,但被一群“熊孩子”瘋狂敲擊后,“幾乎每周都要換”。有鑒于此,網(wǎng)民建議黑名單制度倒不失為一個可供參考的選項。

重要的是,綜觀各種博物館內不文明行為的個案,“熊孩子”背后的家長才是問題的深層次根源。事實上,這種以“還是個孩子”為借口的縱容并非僅限于博物館里的不文明行為。今年6月大學畢業(yè)季那會兒,湖北工程大學幾個學生花了一周時間專門制作的畢業(yè)紀念造型,只擺好不到半天就被傍晚進校的幾個孩子給拆著玩了,而當事家長面對批評給出的理由竟然是“是你們沒有圈起來,再說孩子還小不懂事”。

“熊孩子”犯錯,成年人固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報之以寬容的態(tài)度,然而,無論是“讓孩子解放天性”還是“孩子小不懂事”,當一個家長拋出這種荒唐論調和可笑理由時,只能說明,這樣的“熊孩子”背后站著一個“巨嬰”家長。對此,如果要對博物館有更多建議的話,那么除了“宜疏不宜堵”之外,更應該從家長抓起。

(責編:金鳴(實習生)、仝宗莉)
苗栗县| 东宁县| 盐津县| 榆社县| 邛崃市| 深泽县| 依兰县| 新郑市| 永川市| 昌图县| 榆树市| 威信县| 青州市| 裕民县| 衢州市| 宁德市| 南和县| 蒙阴县| 河池市| 赤壁市| 陵水| 柳河县| 东海县| 报价| 射洪县| 清原| 扎鲁特旗| 两当县| 绥芬河市| 平南县| 巨野县| 田东县| 泰安市| 灌南县| 米脂县| 兴文县| 靖州| 阳城县| 枞阳县| 丰城市|